这周三到周四这段时间,本·拉登在2002年发表的《致美国的一封信》突然火了。英国媒体《卫报》曾在2002年刊登过本·拉登信件的英文翻译版,超高的点击量居然一度让这篇20多年前的旧文冲到了《卫报》热门文章前三的位置。
很快“读《致美国的一封信》,听拉登说”的短视频,就开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传播。在TikTok上,许多网友声称,自己读完了拉登的话,世界观受到了冲击,陷入了深深的震撼。还有网友拍摄了短视频,做了一个前后对比,“2011年得知我们击毙了拉登后的反应”——欢呼雀跃;“2023年阅读他写给美国的信,得知他是对的”——扶额后悔。
不过这里必须得强调一下,本·拉登实施的一系列恐怖袭击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些袭击如果冲着殖民或侵略中东国家的美军而去,还则罢了。但这些行为许多是冲着平民去的,这就不对了。即便抛开人道主义精神不谈,仅从反抗的方法论上讲,对平民发动恐怖袭击也不是啥好招。
反抗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反动政权而非只针对个人,动员群众、统战远比斩首高官、制造恐怖来得重要。沉溺于极端手段带来的短期胜利,反而容易招致组织内部的堕落腐化。
那么为什么重读拉登一席话,对美国网友来说劲儿这么大呢?主要还是小布什年代留下的宣传味儿太冲了,放到20年后的今天再去品鉴这一坨……大家又不是傻子。
小布什年代对于伊斯兰极端分子是怎么描述的?统统归为邪恶轴心。邪恶轴心是啥呢?那就是一帮对美国生活羡慕嫉妒恨,视自由民主精神为洪水猛兽,日思夜想就是要摧毁美国的头号大敌。
很不幸,在美国民众复仇情绪高涨的年代,这种简单的二元切割和反智教育,就是如此好用。小布什通过一系列演讲,迅速完成敌我划分,并且动员美国社会一头扎入了中东这个望不到边的泥潭。那个年代,美国民众没几个人会去思考,本·拉登究竟是怎么诞生的。他们甚至连美国人支持过本·拉登打击苏联都不知道。至于中东政策?与其向美国民众解释外交政策,还不如向他们讲以色列圣经故事来的好使。
然而时至今日,当哈马斯突破隔离墙给以军造成巨大伤亡,而以色列又破防式地屠杀平民,展示其反人类行径时,故事就变了味儿了。过去,美国民众相信中东问题是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二元对立。但现在重读本·拉登,美国网友发现,当年人就把发动圣战的理由写出来了,其中就包括反对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屠杀巴勒斯坦人民,侵占土地。然后再看看现在以色列干的事情以及西方的立场,于是就得出了“拉登是对的”这样啼笑皆非的结论。
对于这波美国网友的节奏,各家平台也是反应很快。Tik Tok迅速删除了与拉登相关的词条,但还是难免遭受指责,总会有美国人说这就是你要故意搞事,就是受了外部势力的指使。Ins、facebook也迅速压了热搜。最令人惊讶的是《卫报》,他们居然把拉登这篇已经刊载了20多年的文章撤稿了。而这一撤稿的行为,反而助长了拉登的文章在X(推特)上传播的热度。
这就不禁令人想问了,西方人失去自信了吗?连与恐怖分子辩经的勇气都没了吗?拉登都死了十几年了,早就盖棺定论了,让“死人说话”天会塌下来吗?
不过事实上,这种对拉登的翻案,反而又一次地暴露出了美国社会对中东的不了解。像拉登这样的原教旨主义者,放在今天的中东也不是那么受待见,至少不是反抗美国、以色列的主要矛头。以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等组成的抵抗之弧,相比之下更加世俗,也更有战斗力。他们反而与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势力ISIS势不两立。虽然大家都念经,都有宗教生活,但意识形态并非完全一致。
伊朗等国与美国、以色列维持军事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在奥巴马时代末期,对中东的缓和政策宣告终结。许多中东国家的政权发现,美国又开始对他们施行高压对抗了,以色列则扮演了一个打手的角色。最终中东许多国家发现,不抵抗就都别活了。所以抵抗之弧能够凝结起来,恰恰不是因为宗教,大家都不是一个教派的,这种联盟反而是现实政治的压力所导致的。
总的来说,这次美国网友“人人读拉登”的活动,至少让部分人意识到,中东国家对于美国的敌意并非源自真空。美国也没有像政府描述的那样,是何等的伟光正。而社交平台和媒体的撤稿、删词条等行为,却把西方主流舆论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出现的意识形态上的不自信和矛盾,实打实的暴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