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是一句常见的儒家的警句。据说林副统帅当年的书房里就挂了一幅字,写着这四个大字。后来还因为这幅字把他和孔夫子联系在一起。批林批孔运动也立刻就显得很切题。
但是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克己复礼中,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意思,复是恢复,礼则是秩序和仪式的总称。就字面的意思看,克制自己恢复礼仪,意思还是蛮好的,有点利益天下的味道。
真是这么简单吗?
首先,克制自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坏毛病?臭脾气?晚上不洗脚的不良习惯?这些虽然是问题,但是不值得圣人单独说一句。我的理解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是不是通常由于欲望和欲望的不断膨胀导致人的行为失常,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节奏、人际关系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复礼,复礼。礼既然需要复,说明礼已经崩坏了,所以才要复。
可见孔子的意思是呼吁“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天下的秩序”。春秋时期,在孔夫子看来,各国诸侯争霸天下,破坏了周文王制定的天下秩序。因为争霸征战导致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所以他呼吁各诸侯国的君主王侯们能克制一下自己企图独霸天下的欲望,恢复天下安定的秩序。可惜,胸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他老人家周游列国,到处吃闭门羹。王侯们的欲望哪里是老人家一句话就克制得住的?
其实这四个字在现在是有非常重要的人生警示作用的,特别是身居高位或坐拥巨大财富的人们。在未成功之时,大多数人是能诫惧诫慎,小心翼翼的。成功之后,往往就少了敬畏之心,难免任由欲望膨胀,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一次两次或许不为人知,久而久之终将暴露,产生不好的后果。如果能尽早地想起这四个字,“克己复礼”,也许走得不那么远,回头还来得及。
也许有人会说,做了不好的事情,没有被人发现是不是就没了复礼的问题?其实不然。礼的崩坏一旦显现在身外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重要的是心里的礼制和规矩。我们只要做了不合规矩的事情,首先崩坏的是内心的规矩。坏事情做完了以后的惴惴不安实际上就是规矩出现裂纹或破口的象征。很多贪官从收几千都不心安到成百、千万甚至上亿地收却不复惭愧,内心的礼已经崩坏得荡然无存了。相应地,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也必然有异常。这就是礼的崩坏从内到外的逐步显现。
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克己复礼是一句非常重要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行为不要逾矩,欲望不要过分膨胀。守住了内心的规矩,才能打造有秩序的家庭、单位和社会。